八.令人放心的财务数据 1.突如其来的2019年年报推迟事件 光启原定4月24日公布2019年年度报告及财务审计报告。但22日公司突然发布【因疫情影响延期披露2019年年度报告】的公告,2019年年报延期至6月15日之前公布。光启给出的最主要的理由是:光启尖端由于其尖端装备业务板块的特殊性,审计项目组需对其客户执行访谈、函证程序,确认受托研制项目各节点工作内容、完成情况、所属期间及项目研发经费拨付情况等。而公司尖端装备业务主要客户为各大装备集团及附属院所,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京、成都、沈阳,虽然目前成都与沈阳当地已降低疫情管控响应等级,但北京地区以及上述客户单位仍旧处于严格管控状态,无法进入客户单位进行现场访谈。并且受相关政策以及行业敏感性的原因,无法通过电话、视频等互联网方式开展远程审计工作,以致审计工作无法按时完成。 该公告引起市场一定的争议,怀疑光启与审计公司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就借疫情影响拖延年报发布时间。给出的主要理由是公告列出的这些因素应该早就存在,但公司为什么不提前发出延期公告而要等到最后一刻才发出?本人所在的投资公司早晨例会上也为此发生一定分歧。 本人坚定认为从逻辑上说光启管理层或者大股东没有作假的动机。理由如下:
到底事实怎么样,等待光启的年报。投资要想获得大利,有时不仅需要理智的分析,还更需要坚定的信念。(6月13日光启公布了2019年年报及相关文件,果然财务是清白的,印证了我的观点)。 2.非常干净的财务数据 现在,证券市场充满着对光启的偏见,主要是这么几个理由: 首先是一看光启的股价从15年6月3日的最高70元跌到现在的7块多钱,立即就认为这个公司有问题。 其次,一看10大股东中没有一个机构,就认为这个公司肯定很差,连机构都不关注。 再其次,一看公司募资项目三年都没有得到落实,就认为这个公司肯定是个骗子公司。 还有,一听说公司账上长期有五六十亿资金,连财务报表都不看,就认为公司肯定玩高存高贷的把戏。 还有,当你跟他解释公司基本上没有什么贷款或者贷款很少的时候,他马上就会认为公司肯定存在利用存款为大股东帐外贷款做担保的事情。 还有,公司肯定还存在通过关联交易榨取上市公司利益的现象。等等。 对于前面那三条,相信看过本研究报告的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对于后面这三条,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3.根据公司2020年一季报,光启在资产质量方面还是令人放心的。 资产负债率很低。总资产81.16亿,净资产77.38亿,资产负债率只有4.6%。 货币资金64.5亿元,短期贷款0.50亿元,没有长期贷款。 应收账款3.46亿元,占总资产的4.3%。存货0.80元,占总资产的1.0%。 无形资产2.33亿元,占总资产的2.9%。 商誉3.2亿元,是2017年收购光启尖端公司形成的,占总资产的4%。 另外,根据推算,光启2019年汽车业务一季度营业收入大概在6800元,但扣非净利润是亏损的,大概亏200万到300万。2020年一季度光启汽车业务收入3500万,扣非净利润估计亏损1000多万元,因此光启2020年一季度超材料及国防业务盈利大概2400万左右。 4.从经营数据看,公司的市场地位是非常强的。 2018年公司的销售费用为0.27亿元,占1.56亿元毛利润的17.3%. 2019年这一比值为12.9%.超低的销售费用率反映公司在市场的主动地位。 2018年公司超材料行业营收1.34亿元,毛利率42%。2019年公司超材料行业营收2.19亿元,根据公司2020年2月26号公布的业绩快报,超材料业务净利润为1.04亿元,净利润率达到了47.5%。这么高的盈利能力,在A股的上市公司中,估计除了酒类企业外的,没有几家企业能够达到的。 2018年公司经营现金净流入0.56亿元,超过扣非净利润0.45亿元。2019年公司经营现金净流入0.95亿元,超过扣非净利润0.87亿元。 5.特有的研制收入 从2017年开始,公司的超材料业务有两方面收入,一个是超材料产品收入,一个是超材料研制收入。超材料产品收入这个很好理解,超材料研制收入,这个很多人就不太了解。我简单说一下。 公司具备超材料的批量生产技术,但在获得批量合同订单之前还得按客户的需求进行产品的调制、磨合、检测,这方面所发生的费用由客户承担,做为公司的研制收入,而且毛利率还不低。当研制的产品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后,客户再下订单正式定制公司的产品,这时的收入才算产品收入。 将为满足客户的需求进行的研制和测试作为一项业务收入并且还有不菲的毛利率,市场中有这样地位的高科技公司似乎还不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司产品的市场地位。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 1.2017年公司在超材料业务方面还只有研制收入,没有产品收入。2018年公司的研制收入大幅提高,也有了一部分产品收入。 2.2019年上半年,公司的研制收入大幅降低,同时产品收入大幅提升,表明前面的产品研制阶段已经基本完成,开始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与之相对应的公司在2017年和2018年的研发投入都是作为成本支出在当年财务中全部扣除,而到了2019年上半年,公司多项超材料技术从关键技术攻关阶段转入为客户定制开发阶段,相应的公司这方面的定制开发投入达到资本化条件。 3. 2019年上半年公司研制收入比较少,但到了下半年,公司的研制收入又恢复大规模增长。虽然增长幅度没有2018年下半年那么大,但公司全年签订了1.24亿元研制订单,绝大部分应该是在下半年签订的,甚至是第四季度签订的。从研制订单的增长情况来看,公司后续发展潜力十分大。 这也意味着,这些项目后续的产品批产阶段也将交由公司完成,将有望在未来转化为真金白银的订单体现在业绩中。 6.光启每年研发费用的组成 光启这个公司每年在研发方面的支出,绝对不止每年年报中的研发费用这个数字,它由三个方面组成。 (1)光启自己投入的研发费用 根据光启年报,光启的研发投入,2017年为0.26亿元,2018年为0.78亿元,2019年为0.95亿元。这个看起来似乎并不是很多。 (2)客户支付的属于研发性的费用 前面说过超材料设计和制作过程是逆向的,即按照客户提出的性能指标重新安排基材的分子结构和排列,并通过调整和测试以制造出达到客户要求的超材料产品。这些产品是按照客户的要求专门定制的,只能是该客户自己使用,或者接照保密协议规定只能提供给该客户。在这个阶段,客户必须向公司支付研制费用,这就构成了公司营业收入中一个很有特色的项目:研制收入。 2017年公司的超材料研制收入为0.31亿元,2018年公司的超材料研制收入为0.99亿元。2019年公司的超材料研制收入为0.63亿元 虽然这些研制是为客户的特定需求服务的,但由此带来的技术上的成果却是属于公司的。谁在这方面接的任务越多,谁的超材料制作技术就会越好,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处于优势地位。 (3)政府补助中属于研发性的费用 2019年5月,光启技术在回复证监会关于公司2018年年报询问函中披露了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入中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的详细情况,其中属于研发性质的费用如下
由于光启技术借壳上市的时候已经明确承诺光启集团及集团所属企业不再从事超材料在民用领域及国防领域的应用,所以这些研究院和实验室相关的有关超材料的应用研究成果,也应该归上市公司所有。至于是有偿的还是无偿的,那就值得深入探讨了。 7.强大的后续发展资金储备 2017年2月,光启借壳上市时还配套募集了68.3亿元的资金。原定的募资项目经过两次变更,现在确定的募资项目总投资额为38亿元,再加上有10亿元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后,公司还剩余21.7亿元资金在寻找新的投资方向。 前面说过,以超材料技术为基础,光启尖端装备业务现已形成了超材料功能结构件、超材料电磁罩、超材料天线及优化组件三大产品体系。现在募资资金具体落实应用的只有国防方面的新一代隐身技术智能器件,估计不久还会有与超材料在国防应用相关的项目落地。 总之,这么大的资金储备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九.令人眼花缭乱的股东减持 对光启股价走势影响最大的,最为市场诟病的就是公司股东不断减持的问题。 光启在2017年2月13日增发股份上市当天,9名参与增发的法人股东共持有增发后公司76.27%的股份,再加上龙生股份原来的控股家族三人持有8.62%的股份及姜氏兄弟持有5.21%的股份,总股份数达到90.10%。也就是说当时市场上不需要公告的可自由流通的的筹码还不到公司总股本的10%。如果这些股东如果不进行一定程度的减持,增加市场上的流通筹码数量,股价根本不可能拉升。所以,这些人减持股份是必须的,关键是公司的控股股东光启集团不减持就行了。 光启每年都有股东减持,但仔细分析,减持的股东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1.自然人股东减持 2014年12月18日,光启借壳龙升上市还未正式开始,原龙生股份实际控制人之一的郑玉英就开始减持公司的股份,减持的比例为2.17%。当时公司上市刚满三年不久。 2015年5月,原龙生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贾坤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公司3.347万股份。当时股价处于50元左右,以后再没有见到贾先生的减持信息。 2015年3月25日,在龙生重组光启之前,公司实际控制人家族将其持有的3882万的股份(占重组前公司总股本的21.95%,重组后稀释到5.21%)以20.20元的价格转让给姜氏兄弟(相当于现在的11.88元,当时龙生股份的市场价格7.15元)。后面姜氏兄弟多次减持的股份来源于这次转让。 根据统计,从2015年5月份至2019年10月份姜氏兄弟前后5次披露股份转让计划,但每次实际上只减持1%左右的股份。根据公司今年1月份披露的数据,姜氏兄弟持有公司的股份基本上减持完毕。 2019年12月24日公司公告,光启三个自然人股东(原龙生股份的控股家族)拟减持公司6%的股份。其中2%是通过集中交易进行减持,4%是通过大宗交易进行减持(大宗交易减持的接盘人有半年的限售期)。由于这一次减持的时间是在光启重组进入龙生股份时的增发股份三年禁售期将满的时候进行的,所以格外引人注意。 2020年4月17日,公司公告上述三个自然人股东减持股份情况:三人中只有俞龙生一人有减持行为。从2020年1月17日至2月26日期间的23个交易日产生了11次减持,总共减持了211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0.98%)。大家要特别注意的是,从2020年2月27日以后这三人不再有任何股份减持行动。而光启关于2019年业绩快报正是2月26日晚上发出的。看来该业绩快报发布以后,连减持最积极的三位自然人股东都不愿再减持公司的股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