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5位CEO/投资人:人形机器人犹如登月计划
VIEW CONTENTS
Bestrobotmall.com 首页 资讯 人物专访 查看内容

对谈5位CEO/投资人:人形机器人犹如登月计划

2022-10-9 00:00| 发布者: robot| 查看: 126| 评论: 0
摘要: 北京时间10月1日,马斯克发布了人形机器人的原型机。这款叫擎天柱Optimus的机器人,马斯克预热整整一年,吊足了公众胃口。但是,看完发布会,机器人从业者看法相对一致:没有惊艳,基本在预期内。发布会前,我和多位 ...

北京时间10月1日,马斯克发布了人形机器人的原型机。这款叫擎天柱Optimus的机器人,马斯克预热整整一年,吊足了公众胃口。但是,看完发布会,机器人从业者看法相对一致:没有惊艳,基本在预期内。

发布会前,我和多位机器人CEO和投资人聊了聊。在中国,机器人行业处于爆发早期,资本很热,但尚且没有出现赢者通吃或一骑绝尘的巨头;各公司在相对垂直的领域精耕细作。他们有让机器人成为下一个汽车、手机和人类历史上伟大通用产品的雄伟愿望,但苦于人类共同的技术困境,很多时候仍然挣扎在基础科学之上。

“如果你能让今天的机器人去很好地绑鞋带,或者从洗衣机把衣服拿出来、抖平、挂起来,你可以成为非常出名的顶级教授甚至院士。我绝对不是夸张。”一位CEO说。

他们中有人认为人形机器人犹如登月计划,一个简洁明了、鼓舞人心的远大愿景,象征意义大于能实际落地的真实功能。但在这场有巨大想象力的营销驱动下,可以吸引人才、产生中间态产品。

也有人认为,马斯克发布机器人,真正意义根本不在人形,自始至终大家都把聚焦点搞错了——拟态不重要。在他看来,马斯克之所以高调宣传人形,就像消费电子拿噱头吸引消费者一样,真实意图在于实现通用性。“某种意义上,机器做成彻底的人形,是人类特别没有想象力的标志。飞机如果做成鸟的形状有啥想象力?”

当然,他们也表达了,我们应当对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大胆想法、短期技术突破面临的现实瓶颈,予以包容和耐心。

马斯克能加速推进人形机器人或通用机器人的落地吗?机器人会以何种形态大规模走进人类社会?它会多大程度重塑人类社会结构?甚至,它会和人融合吗?在这些CEO和投资人脑海里,有着异常不同的世界观。

以下是其中5位CEO/投资人的访谈节选。

01追觅CEO俞浩:关于马斯克,他们想得都是错的

机器人类别:家庭机器人

融资阶段:C轮

公司估值:超170亿人民币

腾讯科技:你怎么看特斯拉擎天柱Optimus?

俞浩:大家没有正确理解(马斯克发布)机器人的意义。意义不在拟人性。拟态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一个通用机器人,能放到生产、生活方方面面。

腾讯科技:你的态度是?

俞浩:和很多人不太一样,我非常看好(通用机器人)。

第一从宏观来说,我们本质在寻找让人类生产力提高10倍的工具。为什么有人看好,有人不看好。我们对1-2年能迅速落地的要求太高;对10年持续进步,期待过低。但是,只有生产力10倍进步,才能带来更富足的社会。

我也不担心造成人类失业。每次重大科技进步,都会带来全球分工结构性变化。我们曾经从奴隶社会到农业社会,一部分人转成农民、瓦匠,转出专业分工,出现大规模协作。如果工厂的人被机器替代了,短期造成失业,那是因为做结构性调整。

第二是技术,通用型机器人是否有可能产生?我报以一定的乐观。以前机器人很多是专用的,当成专用设备去做,控制系统是专用的,操作环境是专用的,每个领域都独立。但现在有些技术发展使通用成为可能,概括起来是驱动技术和控制技术。

第三从产业角度,机器人公司,大家之前喊了几十年,但是都做不大。恰恰因为前两点,特别是第二点专用化。一个20人的公司五脏俱全,什么都来一套,非常没效率。假如通用机器人诞生,产业会重新分工,有人专门做硬件/软件/开发/应用,大大提升产业效率。

腾讯科技:很多人会说,这从技术上太难,超过了现有技术水平。

俞浩:在我看来,真正唯一有挑战的是:电机在机器上是否是最好的执行器?

人的肌肉重量不大,但它的力量很大。比如人1公斤肌肉,可能产生100公斤的力。但电机,完全没有做到这点。为什么机器人力控那么复杂?是因为现在的电机把自身重量驮起来,就颤颤悠悠了,根本没有富余的控制力去做别的。这是本质。其他问题没有到不可突破的边界问题。

肌肉是拉伸运动,电机是回转运动。回转运动的优势是什么呢?速度可以很快。但它要做力,要进行一级、两级、三级、四级的传动才能把力减少下来。而且即使减下来,它依然不如肌肉的力,这是限制的最根本原因。比如说我们做机器狗,着力点是单脚趾的单点,模型都是单点模型。但人的脚很复杂,能“脚趾板抠地”,可以多点平衡。人的这些精细动作(机器人)不能做到,这是我担心的最底层问题。

腾讯科技:你怎么判断马斯克做机器人会落地的场景?

俞浩:一定是工业优先于家庭。或者说是两种不同思路。

今天我们做机器人也是这个思路,做家用级,那要寻找消费电子的酷、炫、炫耀……大疆无人机平均买回去,生命中打开两次;买手机某些功能(比如100倍变焦)花了巨大溢价,可能只是开箱试用使用了一下而已。这是消费电子的特点。很多功能买过来,是我要有,但未必真的用。

人形机器人也可以用这样的特点。在产业发展早期,使用它的一个特征——因为我们习惯和自己亲近的东西,所以利用人的拟态性。但我想马斯克做这件事,真正意义绝对是为了通用性,绝不是拟态,不是为了把它当消费电子卖。

我为什么这么去理解?因为我人生的追求跟这相通。我自己也这么想,所以我这样理解他。

腾讯科技:你也想做通用机器人?

俞浩:我想推动人类科技10倍进步。

人类社会进步分为资源型和知识经济型。人类大部分时间是资源型,非常残酷、你死我活。很幸运人类遇到工业革命,变成知识推动进步。但恰恰从08年经济危机,科技进步太小,而人的欲望总要上升,就又为资源打得头破血流了。

为什么市值那么高?我12、13年从学校出来,本来要做电动汽车,我去过全世界非常多好的汽车工厂。看完特斯拉的,我震惊了!去之前同事跟我说,去看看美国先进生产。去特斯拉的美国工厂,那叫脏乱差——是的,你没听错——工作节拍比中国至少慢一半,里面的工人跟你say hi,你能想象去中国工厂有工人能跟你打招呼?手上活都忙不停。而且产线大量积压。

腾讯科技:你看完特斯拉那个场景,在想什么?

俞浩:我想为什么市值那么高,因为它是人类之光。

腾讯科技:我听出来了,你是马斯克吹吹。(笑)

俞浩:我不是,你看我也没说他有多牛X。

腾讯科技:所以你觉得马斯克的真实想法,既不是人形机器人,也不是进入家庭。

俞浩:我觉得优先会在工厂。不断在落地中,把重复低效的工作替代掉。以餐厅举例,它分前台、后台,前台要跟人交互、微笑,后台是切菜、送菜。人最重要的是交互,这是最难以被替代的。越是一个工作岗位,那个人毫不在乎形象,年纪偏大,是最能被替代的。工厂也这样,就如福特说:“我明明只想雇一双手,为什么来了一个人? ”机器人就是给你一双手,不给你这个人和他的情绪。

腾讯科技:什么时候这个机器人能从工厂走入家庭?帮我们做什么?

俞浩:特斯拉的机器人进家庭是不是人形,我会打问号。我认为,机器人技术进家庭更好——不是进来一个机器人,而是你的house就是机器人——智能音响是耳朵,camera是眼睛,扫地机器人是腿。

我们可以想想飞机的诞生。人们为了飞机,做出多少可歌可泣但失败的故事。例如,模仿扑翼。我是学航空的。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前差不多50年,有人第一次提出了飞机理论:飞机不需要扑翼,而是要具备独立的升力系统、推进系统、控制系统。翅膀就同时具备了这三个系统。人类擅长的机器是回转运动的(轴承、内燃机都是回转),不是肌肉运动。肌肉运动有好处,它可以把一个大的力分散成无数小的力,所以可以控制每个羽毛。

但那时还是蒸汽机年代,怎么可能用蒸汽机控制每根羽毛,让它推进升力和控制?到今天都不可能。最终解决方案是:机翼搞升力,螺旋桨搞推进,控制系统你会发现所有飞机,不是一个翅膀,它总有一个大翅膀和小翅膀,小翅膀用来控制,这样飞机才可以飞。要去理解本质,不能仿生。人是碳基的,自然界很多是无机物,能量的方式跟人完全不一样。

腾讯科技:在你的构想中,未来10年、50年、100年人类社会以后会是什么样?

俞浩:人类会全面重新分工,机器人进入各行各业,不是机器人来简单的替代,而是和行业深度结合、共振。

互联网技术革命改变了交易型行业,因为它将信息传输提高了10倍——先是线上交易,又转化为服务交易、娱乐交易。机器人正好反过来。它改变的服务是实物型、制造型,它最终会重塑行业——要知道,是机器人农业,不是农业机器人;是机器人纺织,不是纺织机器人。所以,行业里的公司不一定要和特斯拉一样造机器人,把机器人用好,市场规模甚至比造机器人大好多倍。

腾讯科技:马斯克做通用机器人的优势、挑战是什么?

俞浩:马斯克认为特斯拉可以做通用机器人,是因为通用机器人有两个问题解决:一是执行器,一是控制。控制核心挑战和自动驾驶一样,是对真实世界的识别,从而适应环境多样性。马斯克觉得他在自动驾驶牛X,有芯片。挑战恰恰在于是否有执行器端的创新。

这次发布会的亮点,不会是他在智能上做多少,因为就是自动驾驶这部分。关键是执行器有没有创新。(执行器指,机器人要将指令转化为真实世界的运动,执行指令,相当于大脑以外的部分。)如果执行器有很大创新,那它的适应性就很广。如果执行器没有重大创新,它就需要做很多适配跟生产任务产生连接,就有很多剪刀手爱德华。很可惜,这次发布会没有看到突破。

挑战部分,我为什么说执行器,为什么说肌肉,因为它假定是要替代绝大多数人。但现实世界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人是肌肉驱动,机芯是电机驱动。电机驱动的世界,跟肌肉驱动世界不可能完全一样。你刚问我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最大变化是,所有行业要从适应肌肉驱动变成适应电机驱动。

腾讯科技:说回来,你认为为什么绝大部分人对马斯克做机器人,关注点都是人形?

俞浩:机器人承载了人类很多美好想象。往往前期,人们会发挥一点拟态作用。实际这些人搞反了。robot到中国,可能翻译不太好,翻译成自动机器就好了。叫“人”,大家会有拟态的想象和新奇性,反而忽略本质——本质是,自动地进行环境感知、识别、规划和运动控制的机器。

某种意义上,机器做成彻底的人形,是人类特别没有想象力的标志。飞机如果做成鸟的形状有啥想象力?都是一个鸡在前面扑。飞机后来为什么五彩斑斓?是因为理解了本质。碳基生物有碳基生物的弱点,我们发现了无机世界的优点,所以飞机的速度比鸟飞得快多了。

腾讯科技:既然这样,你们为什么也在研究人形机器人,图什么?

俞浩:它还是一种机器人形态,我们在研究这个形态,同时,我们也在寻找执行器上有没有重大突破。

02梅卡曼德CEO邵天兰:人形机器人像登月,马斯克是最会“讲故事”的人

机器人类别:视觉引导工业机器人(相当于做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

融资阶段:C++轮

公司估值:10亿美金

腾讯科技:我们从马斯克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开始聊吧。

邵天兰:这两天马斯克发布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原型机,作为机器人行业参与者,朋友圈很多朋友转发评论。很有意思的是,原型机的水平远远没有达到非专业人士预期,但专业人士都表示不出所料。

我认为马斯克展示的人型机器人,和小米的铁大类似,作为原理样机展示了足够的诚意。当然对比波士顿动力等研发时间更久的人型机器人来说,在硬件和控制的差距是明显的,暂时没有展示出明显超过行业当前水平的技术。

我和很多机器人从业者都认为,人形机器人要量产还是一件比较遥远的事,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久。但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引领性目标。就像人类登月一样——登月本身产生的直接价值可能没那么大,但这个目标足够简单明了、激动人心,可以吸引众多人才参与。在实现引领性目标的过程中,很可能产生技术成果,和中间态的产品。

腾讯科技:所以这是一个市场行为?

邵天兰:嗯,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

我举个例子,马斯克曾经有个采访非常夸张——有人问SpaceX火箭发动机的进展,他马上说:为了在火星建造一个可自我维持的城市,至少要运几十万人上火星。然后,他就算,这至少需要发几千颗火箭,所以要把火箭做得很便宜,能大量生产。

此时此刻马斯克在用他的火箭做什么?用低成本的可回收火箭发近地卫星——这离运几十万人去火星还相差十万八千里。但他用“殖民火星”这样宏大、激动人心的远期引领性目标来宣传,可以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本参与进来,并且让大家对短期可能的失败更有容忍度。

如果同样这个活儿让我去干,我很可能就描述成“性价比更高的可回收火箭”——是不是一下就low多了(笑),听起来像是火箭界的拼XX,感觉还需要发到朋友圈让别人砍一刀。如果发射失败了,人们觉得这点小事你都干不好。而马斯克用极其宏大、遥远的愿景给他当前做的事增添吸引力,并且增加对短期挫折的容忍度。

腾讯科技:大胆猜想一下,机器人有可能最终落地的中间态产品是什么?

邵天兰:创业公司能做好单个细分市场第一名,已经非常不容易。但像特斯拉这种巨型企业,有资源、有耐心,也许目标会更接近“机器人帝国”。当然,人形机器人未必会成为真正的最终形态。

我对未来机器人的看法更接近《机器人总动员》中那样,有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比如瓦力是收集垃圾轧成方块的机器人。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比如擦玻璃的、盖房子的、做饭的、在医院有医疗机器人、在酒店有酒店机器人——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奇形怪状,八仙过海。

腾讯科技:为什么就不是人形的?

邵天兰:因为人本身很多任务也干不了。像清洗通风管道,需要蛇形机器人在管道里爬。人在完成很多任务的时候也需要借助工具。

腾讯科技:马斯克的描述是,机器人进入千家万户,替代人们做饭、修剪草坪、照顾老人。

邵天兰:这个愿景激动人心,但离当前技术水平还很远,如果我有生之年能看到我会非常高兴。这么说吧,如果你能让今天的机器人去很好地绑鞋带,或者从洗衣机把衣服拿出来、抖平、挂起来,你可以成为非常出名的顶级教授甚至院士。我绝对不是夸张——机器人行业当前真实的技术水平和行业外人士的认知有很大差距。

腾讯科技:10、20年后可实现吗?

邵天兰:我认为有机会。但这个问题就跟自动驾驶、核聚变、量子计算一样,工作量很大,很难精确预测。

人形机器人在家做任务,难度甚至高于自动驾驶。人型机器人和自动驾驶都需要传感、感知、规划、决策和执行,咱们就从这几个维度比一比。从传感看,自动驾驶的传感难度在于距离远、实时性高,但是粗糙。机器人不行,比如削土豆,就得能看见土豆上的坑。

从感知看,自动驾驶只需要知道这个大概是车,是五菱宏光还是奔驰、宝马并不重要;那个大概是人,是男人、女人也不重要。机器人不行,我说拿剪子给我,就得分辨哪个是剪子,而不能拿成钳子。你想,家用人形机器人得认识多少东西啊,类别数量和精度要求都比自动驾驶高太多。

腾讯科技:难度比移民火星呢?

邵天兰:这不是一个维度的难度。甚至可以说,移民火星从今天的技术原理上也许是可以实现的,只是经济问题。

(上网搜索中……)嫦娥工程第一期总投资约14亿元人民币,这个资金其实并不太多,很多独角兽企业的融资额都超过这个数字。当年阿波罗计划有超过美国当时3%的GDP用于这件事。总之在航天领域,经费是个明显因素。

但是,怎么样让机器人在厨房工作是人类现在不知道的,甚至还没有完整的思路。靠堆经费也解决不了。

腾讯科技:为什么机器人叫机器人,既然它不是人形?

邵天兰:所谓的robot是可编程的机器。

“机器人”本身不是好翻译。robot最早的语义是奴隶。一个捷克的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发明了robot这个词,在斯拉夫语里就是labor、劳力、奴隶,或者叫工具人。

腾讯科技:机器人会成为像电脑、手机、电动车这样的大浪潮吗?如果会,对标发展的哪个阶段?

邵天兰:机器人是next big thing,这是毫无疑问的。我认为可以对标1980年的电脑。你想人类登月是1972年,1980年美国的大公司已经在用电脑了,但是中小企业和个人还没有用起来。就很像这个状态。

腾讯科技:简单介绍一下你们公司。

邵天兰:我们主要做3D视觉引导工业机器人,让机器人识别定位、规划、处理任务。现在干的包括抓取、装配、切割、涂胶等。你看我们的产品是相机+软件,除了制造业场景,有客户拿我们的东西在矿井里挖煤,给汽车加油或充电,摘苹果。未来,希望成为机器人传感感知规划上的一个基础设施。

腾讯科技:机器人创业最凶险的是什么?

邵天兰:是product-market fit(PMF,产品/市场契合度)这一跃。

互联网百花齐放,因为它迭代快,试错成本相对低,创业公司可以快速调整。像我们公司从2016年底成立,一路没走过大的弯路,资源也相对充足。即使如此,我们做了3、4年,产品才逐渐OK。如果我当时出来产品不行,就没资源开第二枪了。

机器人创业极其凶险在于,做的东西涉及链条很长,比如机械、电子、控制、光学、可靠性、软件、算法、工艺、方案、服务等等。你通常只有开一枪的机会,这一枪可能要花你3年甚至5年。如果一击不中,那肯定跪了。

腾讯科技: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幻电影,哪一个对你影响尤其深?

邵天兰:《环太平洋》,你看过吗?这个电影里没有任何的投机取巧,没什么花活、计谋,就是真刀真枪一拳一拳正面跟怪兽硬刚。

这很像当前机器人行业的现状——没有一击毙命的奇技淫巧,没有一蹴而就的“银弹”,就是无数要解决的工程问题。你能做的就是想办法一拳一拳地把问题一个个解决掉。go big or die。

03蓝驰合伙人曹巍: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要克服“恐怖谷效应”

投资机器人公司:

高仙、优艾、蓝芯、木蚁、程天、万勋

腾讯科技:怎么看特斯拉这款人形机器人?

曹巍:60年代末、70 年代初,日本早稻田大学就开始研究人形机器人。它不是新概念,但经过重要的milestone。

首先是做好步态控制。早稻田是走路很慢的机器人,节律、节拍和运动控制是平缓状态。直到波士顿动力,才让人形机器人运动节拍、速度跟人很像。就不说别的,只是说运动、步态,前后有40-50年研究周期。移动机器人分成用轮子、履带、双足和四足移动。双足是最难的。当说自主移动机器人,做两足慢速和做两足快速就有巨大的技术分水岭。

步态控制只是基础。它能在环境中用两足快速敏捷移动后,就基本具备人形机器人稳定移动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机器人跟自动驾驶类似又不太一样的,是环境感知。感知是收集数据。中间是决策,就是它去评估和规划。最后做控制。最终实现的是slam,基于视觉的实时建图和导航定位。我们说感知-决策-控制-交互。人是强交互的物种。交互我不好说能做到什么水平。

腾讯科技:特斯拉做机器人,能从自动驾驶延续的优势是什么?不能延续的是什么?

曹巍:它两条腿走,走得比较快,在复杂环境不丢失,这个能力应该能做到。你如果让机器人做到实时建模、自主移动导航,跟的自动驾驶能力接近。自己也讲,底层芯片是一样的,是基于超级计算机Dojo系统、D1芯片、纯视觉的算法。这些基本可以沿袭。

什么东西是不能沿袭的?比如非常精准的力控。

因为开车基本用不到。我举个例子,让机器人去剥鸡蛋、剥小龙虾——这是人对外部环境和一些细微动作的感知能力,而且人去感知环境是多维的。除了视觉外还有声音、触觉、嗅觉和其他,这些机器人不具备。

腾讯科技:特斯拉发布人形机器人,你关注的看点是什么?结果怎么样?

曹巍:我关注它是不是能发布一个如它demo中体型的机器人。体型非常讲究,涉及材料、重心设计、步态算法。人的脚的大小也很关键。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脚都特别大。我比较期待,它能够在机器人外形上做出demo演示的范儿——不要上面挺细,下面一双大脚。在这个工程基础上快速走起来,不丢失,做基础搬箱子的运动。已经很amazing了。

这次发布会,整体形态还不错,但步态算法中规中矩。

腾讯科技:机器人只能到搬箱子这种粗颗粒度吗?

曹巍:能搬箱子、拎包,已经很厉害了。如果能切西瓜、绣花,我觉得是超乎这个时代的技术能力了。

腾讯科技:Optimus对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的影响是什么?

曹巍:市场上有些文章比较极端,说出来人形机器人,其他公司会被淘汰。很多人不太懂,自己YY——每个机器人或智能体,是要帮助人类解决所在场景的痛点和难点。最后它的形态是人基于这个场景痛点和难点迭代了10、20甚至50年。只有当这个场景的痛点和难点必须通过人形机器人才能满足,人形才是最优解。

比如叉车机器人,它是个叉车,平板上能落很多东西——

优必选服务热线

400-666-700
( 仅限中国09:00 - 20:00 )
客服邮箱:emma xu@ubtrobot.com

隐私条款

本网值班编辑

Copyright   ©2012-2024  Bestrobotmall.com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Bestrobotmall.com